 
提起香格里拉市东旺乡,熟悉的人总会摇头——这里山高路远,贫瘠的土地被绵延群山环抱,仿佛一道天然屏障,隔绝了外面的世界。但对“90后”藏族女干部杨章初姆而言,东旺是刻在心底的温柔乡,是她用青春坚守的家园。
“既然大家都不愿意去东旺,那就我去。”2014年大学毕业的杨章初姆,义无反顾地选择返乡担任大学生村官。十余年间,她把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,用脚步丈量峡谷的每一寸褶皱,用真心焐热乡亲们的日子。

杨章初姆(右)走访村中老人(受访者供图)
舍不得的东旺,割不断的牵挂
大学毕业季,当同学们争相挤向城市的就业赛道时,杨章初姆的心里却萦绕着一个念头:“回乡去,东旺的乡村需要我。”
从东旺乡走出来的她,比谁都清楚这里的艰难。地处横断山脉断层地带的东旺,最高海拔超5000米,险峰如剑刺向苍穹,深谷似渊藏着迷雾,被当地人称作“生命禁区”。高山峡谷不仅挡住了乡亲们出山的脚步,更掐断了致富的希望。受地理气候限制,当地产业发展举步维艰,挖虫草、采松茸成了群众最主要的收入来源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
“这里条件虽苦,人情却暖。”杨章初姆总说。
她家里有3个兄弟姐妹,每逢开学前,父母总为学费愁得辗转难眠。这时,左邻右舍总会陆续登门,把一张张带着泥土潮气的纸钞塞进父亲手中——10元、20元、50元,数额不大,却凑齐了姐弟仨的学费。后来她才知道,这些钱是乡亲们冒着风雨上山,采松茸、挖虫草换来的。
这份沉甸甸的情意,成了她求学路上的信念。2010年,杨章初姆不负众望,考上云南民族大学,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。
大山挡住了东旺人向外走的路,也磨掉了许多人返乡的念头——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,鲜少有人回来。但杨章初姆心里始终牵挂着乡亲,毕业后毅然回到了东旺。从上游村到新联村,她的足迹遍布东旺乡野,把青春的热忱洒在每一个村落。

杨章初姆(左二)和村干部一起讨论村庄发展办法(受访者供图)
真诚是“必杀技”,柔情也能啃硬骨头
初见杨章初姆时,新联村党总支副书记牛念心里打了个问号:“一个女娃,能当村党总支书记,干好村里的事?”此前,新联村从没来过年轻女干部,全村大小事都靠几个大老爷们儿扛着。“处理村里的事,得有硬气和魄力。”当了十几年村党总支副书记的牛念,自认摸透了乡村工作的门道。
但一场“羊肚菌风波”后,牛念对这个“女娃”彻底刮目相看。
长期以来,新联村靠种青稞、玉米糊口,日子始终在温饱线上徘徊。为帮村民致富,村集体成立合作社,打算带领大家种羊肚菌。可消息一出,质疑声浪汹涌而来:“咱这穷山恶水能种出羊肚菌?”“种出来卖不掉,不是白折腾?”甚至有村民跑到村委会门口抗议,直言村委会是不是想帮菌包公司“圈钱”。
面对满肚子疑虑的村民,杨章初姆怀揣着耐心挨家挨户敲门。她坐在火塘边,细细讲解羊肚菌的种植条件、技术要点,还有合作社的统购统销的优势。不知吃了多少回“闭门羹”,她依然笑眯眯地再次叩门:“我相信,真诚能打动大家,慢慢说,总会懂的。”这份执拗终于焐热了乡亲们的心,大家同意试种。
在村民眼里,杨章初姆是“柔软”的——说话柔声细语,做事不慌不忙。可正是这份柔情,化解了一件件矛盾,啃下了一个个“硬骨头”。
“村民永远摆在第一位”
在新联村党总支书记洪常营看来,杨章初姆骨子里藏着一股“硬气”。
2021年冬天,他和杨章初姆一起去最远的村小组走访。往常1小时的车程,因修路断了通途,只能徒步走山路。那时,杨章初姆已怀孕6个月,却执意要去。
崎岖的山路上结着冰,她一只手小心翼翼托着孕肚,另一只手扶着路边的树木,一步一趋地挪。遇到断头路,她咬着牙爬上路边的矮墙,手脚并用地爬过去。“别去了,回去吧!”洪常营急得直跺脚。杨章初姆却拍拍身上的土,笑着说:“没事,这点坎儿不算啥。”

杨章初姆(左)和村民们在一起(受访者供图)
在她心里,村民的事比天大,没有什么能挡住下村入户的脚步。
暴雨冲塌了江小组村民央珍家的院墙,她和村“两委”成员冒雨赶到现场,联系挂包单位请挖机,解决水泥、砖块,守着工人把墙砌好才离开;比吓小组的中永主玛丈夫去世后,带着两个女儿日子难以为继,孩子眼看要辍学,杨章初姆带着慰问金上门,鼓励她种植羊肚菌和养鸡,增加家庭收入,孩子得以重返课堂;水电站土地征收款迟迟不到位,吉里、色从两个小组的村民急得团团转,杨章初姆和村委会主任多次向相关企业反映情况,跑遍相关部门,一趟趟追问协调,终于让补偿款顺利到了群众手中……
一步一个脚印的付出,换来了乡亲们掏心窝子的接纳。72岁的央珍老人拉着杨章初姆的手,笑得满脸皱纹:“我把她当亲孙女看。”“被群众肯定的那一刻,之前吃的所有苦、走的所有路,都值了。”杨章初姆望着远山,眼里闪着光。
如今,杨章初姆的名字早已和东旺乡连在一起。她先后获评云南省脱贫攻坚奖“扶贫好村官”,被授予“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”,获得“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”,但这些荣誉,远不及乡亲们一句“初姆来了”让她心安。
这位“90后”藏族姑娘,依然扎根在东旺乡的山谷间,守着她的村,护着她的人,把青春写成了一首献给大山的诗。
来源:云岭先锋网